中文版 | 繁体版 | English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用执着和激情绘制测绘人生——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军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时间:2020-1-6 作者: [链接] [链接]

近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增选院士名单,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陈军当选。对于陈军来说,这天与往常并没有太多不同。面对同事和朋友们的祝贺,他表达了感谢后,便又扎进了科研工作中。

初心不改 潜心科研始终如一

1976年,是陈军走向测绘科研道路的起点。

20岁的陈军已在安徽霍邱县邵岗公社插队两年多,又在安徽省测绘局当了一年多的测绘工人。在知青岁月中,他曾是社办戴帽中学的老师,一人肩挑五门课。招工到安徽省测绘局第二测绘队后,他来到淮北从事航空摄影测绘外业工作,测控制点、调绘、计算,甚至爬上几十米高的测绘钢架进行交会观测。

1976年,年末,皖北大地寒气逼人,陈军收到了一个消息——被单位推荐进入武汉测绘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学习。从风餐露宿的野外到宽敞明亮的教室,陈军深感读书机会来之不易,“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不论寒暑,陈军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起床背英语。凭着在野外测绘练就的刻苦劲儿,大学三年级他就完成了主要课程的学习。1979年夏天,陈军考上了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王之卓。

“导师非常勤奋,常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拿出来学习,出差途中也在看文献。对待学生更是认真负责,我们的论文他会一字一句地修改订正。”陈军回忆道,“导师的学术思想、治学态度和高尚品质,极大地教育和影响了我,引导我走上了做学问的道路,扎根在测绘科研一线。”多年后,陈军成为一名教师,在他身上能看到王之卓院士严谨治学的影子。

留校后,陈军很快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1992年他晋升为教授,199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并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首任常务副主任。

1995年,陈军被抽调至北京工作,参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筹建。临别时,导师王之卓送给他了一句话——“你是个做学问的人,到了北京要坚持搞研究。”这句话,一直深刻影响着陈军。

陈军常说,自己是一个“惰性”很大的人,一辈子只想专注干一件事。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的25年间,陈军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后来,他主动从中心主任的职位上退下来,转为总工程师,为的就是能有更多的时间专注科研。

研讨项目的技术方案、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会见项目合作专家……在陈军的学生和同事的眼中,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晚上10点多还在给学生回复论文修改意见,周末的办公室中,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陈老师对科研的激情极高,更难得的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他会针对所研究的问题,查找几十篇国内外文献,写下一摞读书笔记,并同我们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陈军的博士后张宏伟感慨道。

如今,从总工程师职位上已退下两年多,陈军依旧忙碌在科研一线。他说:“只有坐下来搞研究,心里才踏实。”

敬业务实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自然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长期从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重大工程的前期研究、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承担的项目规模大、研究时间长、重要程度高,往往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2010年,陈军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项目。此前,欧美曾研制过多套全球地表覆盖信息产品,但空间分辨率粗(300米)、精度不高、时效性差。研制出更高分辨率、高质量的全球地表覆盖产品,可以摆脱对欧美数据的依赖,满足国家重大需求。

自接手项目的那一天起,陈军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论是遥感影像获取、处理和地表覆盖信息提取,还是样本验证与分类体系,哪一个不是科研难题?

“这个项目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整个行业都高度关注,我们没有退路!”他下定决心要拿出让世界信服的产品。

为了使影像分类处理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佳,陈军带着团队在室内做了无数次实验后,又辗转多地开展外业检核、生产中试,对每一个数据都精心分析,反复讨论,在一次次挫折中摸索前进。而这只是项目攻关中的一个缩影。

历时4年多,陈军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套全球200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的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将全球地表覆盖产品空间分辨率整体提高了10倍,总体分类精度达83%。2014年9月,中国政府将该产品赠送给联合国使用,这也成为我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首个全球地理信息高科技公共产品。该项目成果荣获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板凳甘坐十年冷,陈军承担的项目大多需要埋首案头数年。“我们的项目时间多以年为单位,要面向工程设计的实际需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这需要我们沉下去、坐得住。”陈军说。

据了解,陈军主持完成的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工程项目,从研究起步到成果汇交,耗费了十多年的时间与心血。项目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战略部署绘就了基本底图,建成动态更新的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服务支撑了城市规划、工业开发、农业生产、应急保障各方面实际应用,改变了我国国家级基础地理信息长期滞后于应用的被动局面。

陈军常常对学生们讲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和做人一样,得顶天立地。” 科研工作首先要能够立足于工程项目,瞄准国家与社会需求,不畏困难地解决实际问题。然后要争取凝练出科学原理和方法,让其他研究者可以借鉴参考,为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一次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欧亚科学院院士……一个个荣誉见证了陈军在科研工作结下的累累硕果。但他并没有就此靠在功劳簿上,他说:“当选院士,意味着一种责任,我要继续为单位和行业做贡献,更多地支持和帮助青年人。”

融入世界 坚持发出“中国声音”

1981年~1982年,陈军经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选派,赴法国留学。在那里,他了解到国际先进的遥感技术,认识到了中国与国外的差距。“那个年代,我们用的还是大平板、三脚架,而法国已开始搞卫星立体测图了,理念和技术都遥遥领先于我们。”陈军回忆道。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整体提升,我国正在从测绘大国走向测绘强国,中国测绘“走出去”的战略不断加快,更多科研工作者得以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全球。

“做好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科研工作,要站在国际前沿,让世界看到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陈军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2012年,陈军当选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主席(ISPRS),成为该学会百年历史上首位进入执行局和担任主席的中国人。任职的4年中,陈军带领团队写下数万字的学会展望论文,起草了支持未来地球的《布拉格宣言》、组织了委员会改革、创办了新杂志。他还发起了学会首个科学计划“地理信息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凝聚世界各国科研力量,帮助测绘地理信息领域更好地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

2019年4月,陈军负责的项目“基于统计与地理信息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展综合评估—中国德清SDGs样本”,被评为联合国首次SDGs最佳实践,全球仅50例。这不仅是世界上首次综合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对一个完整行政区域进行的SDGs定量评估与综合分析,它更让世界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经验,成果被授予“地理空间世界卓越奖”。

“要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就得有中国案例与示范,把中国的经验和方法介绍到国际去。”陈军说,尤其是要学会用国际学术资源为国家服务,建立由中国主导参与的重大科学计划,是国际交流的新要求。

当前,立足于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陈军将科研创新重点瞄准自然资源管理前沿。在他看来,自然资源时空信息技术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当务之急。他表示,应通过时空信息的技术创新,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更具现势性的数据信息,还要从中挖掘、提取对自然资源管理有用的知识服务,在摸清现状、掌握变化等基础上作出分析预测,更好服务自然资源统一监管和空间规划,做到看得清、查得准、用得好。

在陈军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特殊的信框。那是2000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导师王之卓寄来的亲笔贺信。信中写道:“今后的科学创新工作,舍我其谁!与有荣焉!”如今,20年过去了,这封信仍激励着陈军,在测绘科研一线,步履不停。

他说,科学创新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自己愿意做一名求知者,初心不改,永远热爱。(记者 李卓聪 通讯员 李亦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