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繁体版 | English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我国主导制定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文章来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时间:2022-4-6 作者: [链接] [链接]

近日,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地理信息 影像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 第3部分:实现模式》(Geographic information -- Imagery sensor models for geopositioning -- Part 3: Implementation Schema)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标准编号为ISO/TS 19130-3:2022。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将更多的中国地理信息优势技术推向国际,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理信息和遥感关键国际标准研究”课题的支撑下,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ISO/TC 211国内技术归口办公室组织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了ISO 19130-3的研制工作。该标准项目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研究员白玉琪博士负责,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的专家共同参与完成。

ISO 19130标准由3个部分组成,前两部分ISO 19130-1:2018和ISO/TS 19130-2:2014分别定义了被动光学传感器和主动传感器获得的地球观测影像的地理定位模型。ISO/TS 19130-3:2022是ISO 19130的第3部分,该部分针对前两部分定义的传感器物理模型、传感器替换模型和传感器对应模型,给出了相应的XML模式定义。

目前遥感影像地理定位信息采用的传感器模型没有标准的编码方案,因此遥感数据用户虽然能获得影像像素的空间位置,但无法得知其定位过程,也无法判断其定位精度。ISO 19130-3研究了ISO 19130-1和ISO 19130-2中的光学、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激光雷达、声呐等被动和主动共7大类传感器的地理定位模型,提出了语义和语法定义相融合的地理定位模型编码方案,该方案包含84个类和377个参数的详细定义。ISO 19130-3标准适用于世界气象组织所统计的619种地球观测传感器类型中的90%,此外,它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航空传感器。

ISO 19130-3标准解决了遥感影像地理定位模型编码方案长期缺失的难题,有助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精准快速融合和地理定位的可信度检验。该项标准增强了遥感影像地理定位信息处理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程度,提升了遥感地面系统软件的兼容性和健壮性。该项成果也为 “可信遥感”和“对地观测可信互操作”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我国在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领域成绩显著,由中国专家牵头编制的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已发布5项,即将发布1项,在研3项。自然资源部将组织国内技术归口办公室,持续开展地理信息国际标准化活动,为不断开拓地理信息领域国际合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郭建坤 温婧 白玉琪)